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启幕
11月的上海,秋色宜人,暖阳高照。
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这里隆重启幕。银色的“四叶草”——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再次迎来四方宾朋,备受世界瞩目。
进博会交易的是商品和服务,交流的是文化和理念。
从黄河之滨到黄浦江畔,来自甘肃的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产品亮相进博会,为全球客商增添了一份陇原文化与世界交融的美好记忆。
甘肃非遗展馆吸引参会客商
兰州太平鼓
展示·推介
走进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一路向北,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N3特装区域,远远就能看到红黄相间的“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门口巨大的洮砚和裕固风情的服饰,展现着甘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90平方米的展馆内,展出了13大类各具特色的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雕漆技艺、洮砚制作技艺、会宁剪纸、庆阳香包绣制、兰州太平鼓、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唐卡绘画、兰州刻葫芦、掐丝珐琅釉彩画、铜金属锻制技艺等吸引客商纷纷驻足。
现场不仅有这些非遗作品的实物展出,还有非遗传承人带来的技艺展示。
会宁剪纸传承人刘伟对照着游客的侧脸,仅仅用2分钟就剪出了一副惟妙惟肖的人物肖像,在“哇”声中,他又开始了下一幅创作;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阮琳针走龙飞,中山桥、莫高窟都出现在她手中的葫芦上;陇派珐琅艺术馆馆长李海明挑起一点蓝色的珐琅,填注在金色的掐丝中,飞天的面庞在他手下越来越丰润……
在进博会上,甘肃文化就这样一次次被看见、被记录。
阮琳携带新作品《赴约》
庆阳香包作品
传承·创新
用什么样的语言,可以最快读懂一个地区的文化和财富?非遗,无疑是最好的渠道之一。
这次来上海参展,庆阳香包制作传承人张煜瑶带了300多件各种类型的香包作品。“庆阳有10万人从事香包产业,这也是我们的扶贫产业。”
为了把小小的香包产业继续做大,她有很多自己的想法,“香包大部分都是摆件,我们现在开发出了一些比较实用的产品,比如这次带来的胸针、耳饰等。”
但这远远不够。为了让香包更实用化、与生活紧密结合,她去参观了医疗保健馆,仔细看了别的企业生产的眼罩、口罩、保健仪器等。“香包里装的就是草药,我们下一步准备把香包和保健品结合,开发更多更实用的产品。”
第一次参加进博会,裕固族服饰“代言人”白彦荣带了好几套民族服饰来展示,自己就穿了一套。“我在场馆里逛的时候,很多人就来问我,这是哪个民族的服饰,太漂亮了。我看了云南的服饰,也互相交流了一下,民族文化的魅力是一样的。”
除了展示裕固族的特色服饰之外,他还有自己的“任务”——寻找合作伙伴,一起开发裕固族特色的手工布偶玩具。或者,找寻其他新的灵感和设计。
“对于我们这样的非遗项目,应该是两条腿走路,学术传承和文化创新。没有了骑马猎射的环境,我们首先想如何保存这些民族文化,其次就是融入到现代社会,让更多人知道、喜爱。”他带了裕固族的手工文创产品——笔记本、耳饰、镜面、衣饰、布包,受到客商的青睐。
进博会,为他们的创新想法,提供无限可能。
掐丝珐琅釉彩画与古琴相遇
雕漆葫芦
交流·借鉴
进博会是贸易平台,也是文化舞台。
对此,已经参加过两次进博会的阮琳深有体会,“去年第二届进博会首次设置了非遗展馆,我们参加了,昨天布展的时候,就有去年的客人专门来订制。”阮琳说,能在这里遇到“回头客”,让她意外,也更让她惊喜。
一家汽车装饰超市负责人和她谈了许久,想订制适合他们风格的刻葫芦。“这个平台特别好,面很广,展示全球各个层面的物品、技术,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值得交流学习的方面非常多。”
她特意到国际馆去看了瑞士手表的制作工艺,国外工匠展示的精湛技艺,对她也有很大启发。“都是手工制作,他们借助了一定的工具,做得非常精巧细密,有很多共同的点可以借鉴。”
匠心精神,在这里嬗变为最具生命力的文化符号和商业文明。
刘伟去看了浙江的木雕、河南的织瓷工艺,“艺术都是相通的”。他也已经参加了两次进博会,还自己总结出了剪纸的推广语:“用剪刀讲中国故事,用剪纸传承中华文明,用剪艺交世界朋友。”
交世界朋友,这是艺术家们的梦想,也是本次进博会的目标。
不谋而合。新时代,共享未来。
洮砚吸引参会客商
众多参会客商走进甘肃非遗展馆
古建筑模型制作兰州握桥
参会客商参观掐丝珐琅釉彩画
刘伟向记者展示“一分钟成像”剪纸技艺
来源丨新甘肃·每日甘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