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地的货物运到蕃(藏区),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不是的,不过是要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这是藏族传统英雄史诗《格萨尔》提到的一句话。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有着“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之称,处在黄河文明与中亚文明的高位交汇处,是探索东西方文化碰撞与交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区域,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条重要通道。
2020年12月10日,由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主办的《2020高原丝绸之路旅游发展高峰论坛》在蓉城举办。本次论坛以“畅游新西藏·守护第三极”为主题,旨在通过探索高原丝绸之路的文旅融合发展方向,积极协调区域联动,坚持创新驱动、坚持协调推进、坚持绿色发展、坚持更加开放、促进全面共享,从而连接国际国内的旅游资源,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文化交流,促进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厅长王松平、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杨铭出席论坛并发表致辞。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霍巍、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华传统文化学院院长王川、中国社会科学院特聘专家、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中国象雄文化院副院长陈泠参加并发表主旨演讲。
(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厅长王松平)
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厅长王松平在致辞中提到,中央第七次西藏座谈会之后,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召开了藏文化和旅游研讨会,确定了在十四五期间西藏自治区将打造高原丝绸之路作为具体任务,并且正在协商列入国家项目。他表示,高原丝绸之路是世界上最高的历史廊道,穿越青藏高原,跨越喜马拉雅,是古代丝路文明南亚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商贸流通之路、历史化交流之路、和亲之路,也是民族融合、民族团结之路,不仅推动了青藏高原沿线地区的大繁荣大融合,还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大格局。接下来,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将不断加强与周边区域的交流合作,把川渝都市圈战略以及川藏铁路、公路、空路、青藏高原二次科考与大香格里拉、茶马古道、藏羌彝走廊、川藏驿道融合在一起,以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憧憬与共”的愿景。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杨铭)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杨铭表示,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共同开辟丝绸之路,打开东西各国友好交往的纽带,书写人类发展进步的辉煌篇章。面向未来,我们将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坚持开放合作,创新发展,以做强茶马古道文旅品牌、与各位同仁一道精诚合作、携手共进。
(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霍巍)
提出“高原丝绸之路”概念的霍巍院长发表题为《高原丝绸之路视野下的西藏文旅资源》的主旨演讲,他提出,“我们的高原不是一座孤岛,西藏高原从来就是伟大祖国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高原人民从远古时代就勇敢走向外部世界,缔造了很多具有生命力的通道。并呼吁川藏两省区的旅游工作者、文化工作者,一同携手做好高原丝绸之路这个题目,讲好高原丝绸之路的故事。”
(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华传统文化学院院长王川)
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华传统文化学院院长王川校长发表题为《试论川藏“茶马古道”及其多重价值》的演讲,通过文献史料和研究走访介绍了茶马古道的由来、范围、内涵、现状及多重价值。王校长说到,“茶马古道本质是一条商道,也是民族融合、民族团结之路,更是一条民族文化的传播之路。各个民族之间在此交往交流交融。”
(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环节上,人类学博士、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锦,西藏大学客座教授、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教授、原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主任李永宪、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旅游与景观学系系主任刘俊,凯撒体坛国际旅游服务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秀珍,风光纪实摄影师、蔷薇图片社创始人吕强就“西藏特色旅游发展机会与挑战方向”“网红旅游经济与区域合作探讨”等议题展开对话。
李锦教授在谈话中提到,在高原丝绸之路的旅游开发过程当中,要把非遗和文物结合起来,让文物可以活起来,可以讲故事。沿着高原丝绸之路的节点,以非遗建设展示方式,建立非遗旅游景区,让游客真正体验到西藏旅游文化的魅力。
最后,王松平厅长在采访中表示,中央提出在十四五时期要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十四五”时期,文旅融合的实践将进入实质阶段。下一步,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也将立足西藏旅游服务升级,深化“地球第三极”品牌打造,在文旅融合的旅游新模式下不断探索,利用高原丝绸之路将西藏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完美融合,努力提升西藏旅游的吸引力,创造出独特的西藏特色旅游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