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文娱北京4月29日电(记者 上官云)最近,有一位作家登上了热搜,这位作家的名字是杨本芬。2003年,她在灶台旁开启了写作之路,80岁出版畅销书。
不久前,82岁的她接受了中新文娱记者采访,聊了聊与人生、写作有关的故事。
杨本芬不是科班出身的作家,甚至连求学经历都一波三折。从年少时起,她曾经历过许多磨难,却从未放弃读书;晚年才开始写作,将这个爱好保持至今。
就像她自己形容的那样,“人到晚年,我却像一趟踏上征途的列车,一种前所未有的动力推着我轰隆轰隆向前赶去。”
杨本芬。受访者供图
“读书真好呀”
1940年,杨本芬出生于湖南湘阴。家里条件不好,她很小的时候就得帮着母亲照顾弟弟妹妹,干完活,就跟着父母识字,看着同龄人去学校,心里跟猫抓一样难受。
直到11岁,杨本芬才等来了一个读书的机会。学校离家有12里路,“有一回下了雪,我就一双鞋,怕打湿后没鞋穿,干脆赤脚走去学校。没走多远,双脚就麻木了。”
学校的老师看着心疼,打来热水让杨本芬洗脚。她说,盛水的是一个有花的陶瓷盆,“我感觉好高级啊。”
放学回家,她要缝衣服挣钱,有时会累得打瞌睡;没有钟表,杨本芬就每天摸黑起床,轻手轻脚淘米洗菜,一边做饭一边复习功课,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为了读书,她吃了很多苦,“可我觉得都值。读书真好呀,我就愿意读书。”
艰难求学
小学毕业后,杨本芬没能继续念书,因为得挣工分,分担养家的重任。弟弟妹妹长大后,在母亲的支持下,她考上了一所工业学校,成绩依然很好。
她办了一个借书证,《红与黑》《羊脂球》……读了许多外国小说。白天时间不够用,就打着手电,躲在被子里看书。
那是杨本芬特别快乐的一段时光。但眼看就要毕业,学校却停办了。拿不到毕业证,杨本芬也没办法找工作。她不甘心,辗转来到江西继续求学,又考上了一所可以半工半读的大学。
但种种原因叠加之下,杨本芬这次也未能完成学业。无奈之下,她只得选择了婚姻,家务繁琐,读书的愿望终究还是成了一场空。
杨本芬。受访者供图
纵使日子过得很拮据,杨本芬也从没放弃过读书。在一家人生活的那个小县城,她只要听见谁手上有一本自己没读过的小说,就一定想方设法借来。
杨本芬的二女儿章红对一件事印象特别深刻:在他们还很小的时候,杨本芬就说:“以后你们要读大学。”后来,在杨本芬的坚持下,家里三个孩子都接受了高等教育。
对杨本芬来说,这未尝不是实现心愿的另一种方式。很多年以后,她仍然说,看着自己的小孩一个个考上大学,太令人高兴了,“考上一个,我就高兴一回。”
灶台旁的写作者
退休后,杨本芬到南京帮章红带孩子。章红是个作家,家里存着很多书。杨本芬不时会找出几本看看,慢慢地,也想动笔写一写自己的母亲。
她在一摞白纸上开始了最初的创作。由于大部分时间被做家务、照看孙女占据,杨本芬就趁着在厨房里忙活时,抽空写上几行。
女儿家的厨房是由一个封闭阳台改造成的,空间狭小。杨本芬找来一张小板凳,坐在上面,再拿一张高一点的方凳当桌子,铺开稿纸,想到一个画面就马上记下来。
锅里炖着红烧肉、煲着汤,她就趴在灶台旁边写。要离开南京时,《秋园》的初稿基本完成了,稿纸大概有八斤重。她常说,这个重量里也有自己的眼泪。
杨本芬的作品。出版方供图
出版之后,《秋园》迅速走红,杨本芬的名字为众多读者熟知。接下来,她又写了第二本作品《浮木》,补齐了《秋园》中未曾写到的故事。
在前不久出版的第三本书《我本芬芳》里,她写了一位女性的情感经历,以及生活中的失落与困惑,“婚姻的不幸福大概是世界上最复杂的问题,谁也讲不出个子丑寅卯。”
三本书出版后,杨本芬彻底火了。有人说她是“灶台作家”,令人佩服。杨本芬却说,“我还是那个我,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太太。别人说我是网红作家,我也没感觉。”
她学会了上网,也会看读者的评价。每次看到有人夸奖她的作品,杨本芬都特别开心,“我还认识了很多朋友,他们会和我分享生活,这都是让人高兴的事情。”
写作的乐趣一直没变
对于杨本芬来说,生活其实没那么友好。
她渴望读书,可小小年纪就要为父母分忧,只得艰难求学。成年后为生计奔波,她做过许多活计:种田、切草药、当工人……这些事,一点点将她和写作的距离拉开。
但不同的是,她始终没有放弃希望,也学会坦然地面对诸多磨难,学会知足,“我的膝盖做了手术,但身体还是很健康,没有这病那病。而且,写作这个乐趣一直都没变”。
她说,自己会继续记录生活,唯一有点遗憾的是,如果早点开始写,可能还会写得更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