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南亚网视(尼泊尔)
在印度河谷考古的中国学者:探寻数千年前的文明交流
责任编辑:南亚网络电视
发布时间:2022-10-05 10:41

中新社石家庄10月3日电 题:在印度河谷考古的中国学者:探寻数千年前的文明交流

中新社记者 李晓伟

“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显示,五千多年前,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史前文化,就与南亚次大陆的哈拉帕文化有着交流。”3日,正在青海省对宗日遗址进行考古研究的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汤惠生说。

资料图为2018年10月30日,汤惠生(前排右二)与团队在巴哈塔尔遗址合影。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发 水涛 摄资料图为2018年10月30日,汤惠生(前排右二)与团队在巴哈塔尔遗址合影。 中新社发 水涛 摄

汤惠生是史前考古领域专家,围绕马家窑文化与哈拉帕文化,他已进行了20多年的比较研究。他还跨过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到巴基斯坦印度河谷的巴哈塔尔遗址,探寻数千年前两大古老文明的联系与交流。

  走出国门 到印度河谷考古

“南亚次大陆最著名的史前文明是哈拉帕文化,因其发现于印度河流域,故也称印度河文明。”谈及到巴基斯坦考古的原因,汤惠生说,他曾在中国青海考古十几年,青海史前文化如马家窑文化很多来自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但还有些其它文化因素如作为人体装饰品的饰珠、海贝等显然不是仰韶文化的东西,有可能都是来自哈拉帕文化,为了解这两地史前文化如何交流,遂萌生去当地考古的想法。

近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文明交流对话活动深入开展。汤惠生说,乘此东风,赴巴基斯坦考古计划得以顺利通过当地政府批准,最终促成这次海外考古。

资料图为2019年11月3日,工作人员在巴哈塔尔遗址开展考古工作。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发 汤惠生 摄资料图为2019年11月3日,工作人员在巴哈塔尔遗址开展考古工作。 中新社发 汤惠生 摄

3年努力,考古队取得众多成果。汤惠生称,工作人员对该遗址进行了初步断代,摸清了遗址的文化分布:土墩上部为莫卧儿时代至近现代堆积,下部为古代文化层位,地平线以下为哈拉帕文化时代或更早的新石器文化地层。

“这是中国考古学者在巴基斯坦境内进行的首次独立考古发掘,探索了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的源流。该遗址出土了很多和马家窑文化有关联的遗迹和遗物,印证了印度河流域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在史前时期就有交流互动。”汤惠生说。

  不停探寻 深入开展比较研究

近两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汤惠生没有再赴巴基斯坦,而是携巴哈塔尔遗址考古成果,继续赴青海等地开展哈拉帕文化相关的比较研究。

“今年新发现了一种马家窑时期陶器的器盖,中间有凸起的纽,其工艺和造型都比较特殊,与哈拉帕文化的同类器物非常相似。还有,发现的一些宗日文化地穴式房屋,跟哈拉帕文化地穴式房屋非常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汤惠生说。

汤惠生说,预计今年12月,新一季的巴哈塔尔遗址联合考古将开始,重点将放在对哈拉帕文化早期地层的发掘,继续深入开展跨文化比较。

  脚步不止 见证中国考古走向世界

“渴望交流与沟通是人类的本能。数千年前,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没能阻挡人们的交流。而现在便捷的交通和多样化的信息渠道,应该让人们更为亲近。”汤惠生说。

近年来,中国与巴基斯坦、伊朗、叙利亚等多国分别签署《关于协同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联合声明》,在联合考古、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共同推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

亚洲、南美洲、非洲……越来越多的中国考古学者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开展考古发掘。汤惠生说,中国考古走向世界是一种趋势,相信通过走出去进行更多的国际性考古,能够增进中国与各国的人文交流。(完)

南亚网视舞台音响灯光宣传片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南亚网络电视观点和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已获得点赞0
建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