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网视加德满都3月15日讯 据环球时报报道(作者:陈子帅 陶震)“电动汽车的兴奋感已经消失。”美国CNBC网站14日报道称,从福特、通用到梅赛德斯-奔驰、大众、捷豹路虎等汽车制造商,都在缩减或推迟电动汽车计划。近期欧美从政府到企业层面,在推进新能源战略方面均有“放缓”迹象,由此也引发了关于“欧美正在放弃电动车”的讨论。
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车企,虽然有的承认有缩减或者推迟电动汽车计划,但都肯定答复称“将一如既往地推进电动化战略”。导致欧美集体调整电动化转型目标的背后原因是什么?这是否会影响中国车企的电动化进程?《环球时报》对此进行调查和采访。
梅赛德斯-奔驰等多家汽车制造商都在缩减或推迟电动汽车计划,推进新能源战略方面有所“放缓”。(资料图)
“电动汽车走到头了吗?”
德国汽车制造商保时捷首席财务官麦思格本周二表示,该公司目前计划于2026年和2027年开始减少对燃油车的投资,但如果欧盟法规发生变化,“我们将灵活应对”。麦思格所说的法规,是欧盟理事会2023年3月28日批准的燃油车销售禁令,即2035年起欧盟境内将禁止销售非零碳排放的新燃油车。
然而,当前欧洲各方似乎对这项经过艰难磋商才达成一致的目标出现“动摇”心态。据路透社日前报道,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主席、法国雷诺集团首席执行官梅奥在今年2月举行的日内瓦国际车展上表示,欧洲车企都不会挑战欧盟的燃油车禁令,达成这一目标“可能是可行的,但必须具备适当的条件”。
事实上,美英两国政府推动电动化转型的步伐已经有所放缓。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2023年9月20日,英国首相苏纳克宣布将燃油车禁令从2030年实施推迟至2035年。另据《纽约时报》2月消息,拜登政府近期计划放宽去年4月由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提出的尾气排放限制规定,该规定旨在促成美国“2030年电动汽车占新车产量的60%,2032年占67%”的目标。知情人士透露,拜登政府意在为汽车制造商留出更多“适应”时间,让它们不必急于在未来几年内就大幅提高电车销量。
《环球时报》记者关注到,近期多家车企也已经着手调整此前制定的电动化进程时间表。据路透社此前报道,2月22日,德国汽车制造商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宣布调整其电动化转型计划,一是将原定于2025年实现的“电动车销量占比达50%”目标推迟至2030年完成,二是放缓“2030年全面电动化”目标,接下来还将推出新的内燃机车型。
“电动汽车走到头了吗?”英国《每日邮报》称,由于市场需求放缓,从奔驰到福特,汽车制造商们正在推迟甚至放弃进一步推出电动汽车。2月底,苹果关停推进十年之久的电动车项目“泰坦计划”,英国阿斯顿·马丁将首款电车上市时间推迟一年至2026年。
“汽车的未来是电动车”
随着欧美政府和企业相继放缓电动化进程,有观点认为,“西方正在集体退出电动车领域”,但也有分析认为,这种说法是一种“误读”,西方的绿色转型目标没有改变。
今年两会期间,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接受采访时称,欧美车企没有回归燃油车,也没有停止(电动汽车业务),“可能是因为不赚钱,所以往后延迟一阵”。
“保时捷会一如既往地推进电动化战略。”保时捷全球相关负责人13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我们的目标是,力争2030年80%以上销售新车为纯电车型,当然,这取决于客户需求以及全球不同地方的电气化发展进程”。
奔驰近日也向《环球时报》记者回应称,“梅赛德斯-奔驰对电动化转型的坚定决心不变”。
“我们不能让自己被当下关于汽车产业的各种讨论所迷惑。汽车的未来是电动车,这是显而易见的。”奥迪全球CEO高德诺近日接受德国《法兰克福汇报》采访时称,消费者对电动汽车接受程度不高,这主要是德国或部分美国市场的论调。高德诺表示,预计到2026年,奥迪将推出最后一代使用传统内燃机驱动系统的燃油新车,并计划在2033年逐步结束燃油车的生产。
“我认为西方集体退出电动车领域是种比较夸大的说法,从现在欧美国家政府和相关主流车企的表态来看,其只是延缓原本比较激进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是一个从盲目口号式阶段向理性确定战略目标转变的过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梁怀新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称。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同样认为,欧美的电动化转型战略“过于激进,不符合市场规律”。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并没有提出禁售燃油车的时间表,“而是踏踏实实地发展,我们非常理智、冷静和科学”。
既然总体目标未变,那么当前欧美电动化步伐放缓的原因是什么?对此,梁怀新认为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西方过于激进的新能源汽车目标难以有效指导现实经营;第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要政府在相关补贴、充电桩建设等方面出台更为利好的政策,但在全球经济放缓、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相继爆发的背景下,欧美难以将更多公共资源投入到新能源汽车领域;第三,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极大冲击着欧美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格局的未来想象。欧美国家面临一个矛盾的现实,继续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那么客观上中国新能源车企的竞争力将变得越来越强,市场做大了,但欧美汽车企业的原有优势将削弱甚至被中国汽车企业超过,因而进入一个“战略迷惘”期。
专家:不要被欧美说法“带节奏”
中国新能源转型的高歌猛进让欧美倍感压力,《纽约时报》近日评论称,“电动汽车的洪流即将到来”,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增长速度令人震惊。近日,拜登政府以所谓防范国家安全风险为由,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汽车展开调查。“美国之音”网站援引分析人士的话称,拜登政府将会出台非关税限制措施,避免中国电动汽车冲击美国汽车市场。
梁怀新分析称,欧美政府、车企策略的调整,对于中国车企而言,会在短期内带来一定程度的库存压力,导致一部分原有出口产能面临滞销。同时,从长期看也会影响中国新能源车企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前景的判断,考验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战略定力。
但总体来看,梁怀新认为,未来全球新能源汽车格局依然将维持现有的中美欧+日本的“3+1”格局,中国的竞争对手主要还是美欧以及日本,当然最需要警惕的是美欧国家假借国家安全等名义,以非市场化的方式“围堵”“封杀”“切割”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
“中国在电动汽车产业链、创新链上已经取得优势,当前跨国车企在战术上有所调整,我们不能被外国车企‘欺骗’,被它们的说法‘带节奏’,影响甚至动摇我们自身的电动智能化转型的战略定力。”付于武对《环球时报》记者强调,汽车产业是推动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新质生产力,中国汽车已经走向全球,我们已经抓住了历史机遇,因此不要动摇转型的决心,不要放慢转型的步伐。(完)
(责任编辑:刘美玉 审核:罗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