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南亚网视(尼泊尔)
【史海回眸】20世纪50年代马尼拉,公墓成为贫民窟
责任编辑:南亚网视 刘美玉
发布时间:2024-05-29 07:53

w700d1q75cms

经过多年发展,菲律宾经济虽有很大改善,但贫困依旧是困扰该国的难题。菲律宾行政中心大马尼拉地区的人口超过2000万,约占菲全国人口的1/5。庞大的人口数量彰显了马尼拉的活力,但不少贫民窟的存在也显示了这里的落后,位于马尼拉市北部的公墓贫民窟就是典型代表。这处公墓不仅是死者的安息之地,还是贫困者集聚生活的地方,在这里,生者与死者共享空间。

城市“追梦者”的落脚点

当飞机划过马尼拉的夜空,这座城市的贫富差距透过地面的灯光就可以直观感受到。在菲律宾民众引以为傲的中央商务区——波尼法西奥环球城,高楼林立,灯火璀璨,许多菲律宾人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这里的繁荣不亚于新加坡。菲律宾最上层的人群都汇聚于此,以及周边的马卡蒂等地区,他们构建了菲律宾的政商帝国。但在这里,繁华与艰辛一墙之隔,在光鲜外,更多人生活在黯淡之处,他们在华灯照不到的角落里艰难求生。

马尼拉北部公墓贫民窟深藏在马尼拉市内,公墓占地54公顷,于1904年开放,是菲律宾最古老、面积最大的墓地之一,许多菲律宾著名人物安葬于此:革命英雄、总统、国会议员、各领域名人翘楚等。不知从何时起,这里成为贫民的落脚点,20世纪50年代伊始便是贫民窟了。

像马尼拉的许多贫民窟一样,这里虽然紧邻繁华的街市,却宛若一座与现代物质文明隔绝的孤岛,不仅没有政府提供的水电基础设施,甚至连最基本的卫生条件都难以保证,城市污水通常与之相伴,许多在此出生的孩子自幼就学会了乞讨以及在垃圾堆中寻找生活物资的技能。

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大多是向往马尼拉的“追梦者”,他们曾心怀梦想来到大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但被无法就业的现实打败,不得不寄居于此。人们睡在坟墓顶上或墓地内随意搭建的棚屋里,只为在拥挤的大都市有一个落脚休息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无家可归者到来,这里逐渐成为一个生活着约1万人的社区。小商品摊位的摆设、新生儿的庆祝活动和小朋友到处玩耍的身影,使安静的墓园变得“热闹非凡”。

“白天不要去贫民窟”

为了生计,生活于此的居民大多选择从事与墓地相关的工作:有的选择看守墓碑,从死者亲属那里领取低额费用;有的成为泥瓦匠,为每天举行的葬礼雕刻墓碑;有的通过搭建临时商店挣得微薄生活费;还有的铤而走险,将这里作为毒品交易的场所。这里绝非一片“静土”,毒品交易时常使这里成为菲律宾国家警察缉毒的战场。

在这里生活的人也默认了城市中的“森林法则”。菲律宾的治安状况之差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闻名,其中尤以贫困地区为甚。在这些地区,枪击犯罪层出不穷,人口失踪是家常便饭。几乎每一个在马尼拉落地的游客都会被导游告知,夜间不要出门,白天不要去贫民窟地区。在这里生活的人已经默认这种现实,贫穷导致的乱象已无力改变,普通人能做的只是尽量远离。

亚洲开发银行2011年的一份报告称,马尼拉北部公墓居民是马尼拉最贫困的群体之一,马尼拉居民中约有43%居住在此类非正规定居点。有调查显示,不少贫民窟居民相对年轻,通常是移民,收入微薄,几乎没有受过初等教育,从事底层职业,在经济上受到剥削。生活在马尼拉北部公墓的居民长期没有工作,这不仅导致了物资的匮乏,还有精神的贫困。

自1966年便生活在公墓中的埃尔维拉·米兰达见证了公墓半个多世纪的变化。米兰达对英国《卫报》表示,在公墓生活的时间里,她和家人都一直试图搬出去,政府也希望他们搬出去,但是在外面找不到工作,也没有住处。与其在外面过颠沛流离的日子,不如与家人拮据生活在一起,向死者亲属出售鲜花、制作墓碑或棺材以维持生计。

米兰达的生活理念代表了公墓中大多数人的想法。根据菲律宾相关规定,生活在马尼拉北部公墓的居民属于“无家可归者”,他们没有资格参加相关社会住房计划。无工作的现实因素限制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居住选择。对于生活在公墓区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完成学业,找到一份工作,然后搬出公墓”。

何时能搬出

有学者指出,菲律宾与其他欠发达国家一样,城市化和城市贫困正在成为国家发展政策的关注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断将贫困负担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地区。在20世纪60—80年代菲律宾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量农民迁移到首都马尼拉,寻求更好的生活。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了严重的住房短缺,这意味着贫困的家庭必须自谋生路,尽可能地拼凑住房——沿运河、在桥下、在高速公路旁安家。对许多穷人来说,墓地的条件比其他可以选择的地方更好,相较于在外面居无定所,公墓不仅提供了免费居住地,还能“提供”一份相关工作让人维持生计,大部分人便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集聚在这里以最低成本度日。

面对公墓居民数量的日益庞大及其给马尼拉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影响,马尼拉市政当局不断出台相关计划以“清理”公墓居民。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2015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临近之际,市政官员希望清理公共场所,“清除”影响市容的穷人,但未能说服人们从墓地搬出去。在2019年的“清理”行动中,马尼拉相关官员表示,应该将公墓还给公众,将对那些居住在公墓中的人提供经济援助,以便他们能够回到外省的家人身边。但是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并没能彻底解决公墓贫民窟的问题。而在万圣节、万灵节等节日期间,政府拆除公墓的棚屋或临时建筑物,数百家庭因此流离失所。(作者尹蒙蒙是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完)

(责任编辑:刘美玉 审核:罗蒙山)

南亚网视舞台音响灯光宣传片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南亚网络电视观点和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已获得点赞0
建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