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南亚网视(尼泊尔)
尼泊尔洪灾之痛引发的思考
责任编辑:南亚网络电视
作者:博 雅
发布时间:2024-10-02 09:59

thumb (1)

南亚网视加德满都 10月2日讯(记者 博 雅)在 2024 年的尼泊尔,一场洪灾如同汹涌的噩梦席卷而来,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伤痛。这一事件不仅仅是一场自然灾害的肆虐,更是对尼泊尔应对重大灾难能力的严峻考验,也让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这个南亚国家在灾害应对方面的种种问题。

一、尼泊尔洪灾的灾情与初期应对状况

尼泊尔此次洪灾,其破坏力超乎想象。截至周一晚间的统计数据显示,已有 200 多人在洪灾及引发的泥石流中失去生命,127 人受伤,56 人失踪。这样一组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和社会秩序的巨大冲击。

从初期应对来看,尼泊尔的表现存在明显不足。当洪水汹涌而至时,政府的救援行动未能迅速且有效地展开。尼泊尔由两大政党联合领导的政府,在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似乎缺乏应有的协调和决策能力。这一点从总理的表态中可见一斑,总理卡德卡・普拉萨德・夏尔马・奥利在从美国联合国大会返回后才对加德满都遭受如此严重的洪水表示震惊。这表明在灾害发生前,政府缺乏对灾害风险的准确预估和充分准备。

二、全球视角下各国应对灾害的成功经验

日本 —— 地震与海啸应对的卓越典范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和海啸灾害频发。日本在应对此类灾害方面积累了丰富且成功的经验。 其地震预警系统是世界领先的。日本构建了一个密集而高效的地震监测网络,这个网络由众多的地震监测站组成,遍布全国各个角落。这些监测站能够精确地感知地震波的初动,在地震波到达地面之前的数秒至数十秒发出预警。例如,在 2011 年东日本大地震中,许多地区的民众就是依靠这短暂而宝贵的预警时间,迅速采取了躲避措施,大大减少了伤亡。同时,日本的核电站、新干线等重要设施也能依据预警及时启动应急保护程序。 在建筑抗震方面,日本有着严格的建筑规范。从建筑设计之初,就要求采用抗震设计理念,考虑到地震时的晃动、地基液化等多种因素。建筑材料的选用也遵循抗震标准,许多建筑采用了特殊的抗震结构,如在建筑物底部设置隔震橡胶支座,有效地减少了地震能量向上传递,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社区层面的防灾教育也十分到位。日本的学校将防灾教育融入日常课程体系,从小就培养学生的防灾意识。社区会定期组织地震和海啸的应急演练,居民们熟知灾害发生时的应对步骤,如疏散路线、紧急避难场所的位置等。家庭层面也配备了齐全的应急物资,以备不时之需。

美国 —— 飓风应对的高效体系

美国在应对飓风灾害方面形成了一套高效的体系。美国气象部门拥有先进的气象监测技术,包括卫星监测、气象飞机侦察等手段,能够对飓风的形成、发展、路径和强度进行精确的跟踪和预测。

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在灾害应对中起到了关键的统筹协调作用。在飓风来临之前,FEMA 会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测,提前制定应对方案。它协调各州政府、军队、国民警卫队以及各类民间救援组织,组织沿海地区居民疏散,确保居民能够转移到安全地带。

同时,FEMA 还负责调配大量的应急物资,如食品、水、帐篷、医疗用品等,运往可能受灾的地区。 在硬件设施方面,美国沿海地区建设了大量的防风堤、海堤等防御工程。这些工程有效地减轻了飓风引发的风暴潮对陆地的冲击,保护了沿海城市和居民的安全。此外,美国民间的志愿者组织在飓风救援和灾后重建中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他们具有专业的救援技能和丰富的经验,能够迅速响应并投入到救援工作中。

新加坡 ——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的智慧策略

在新冠疫情这样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新加坡展现出了独特的应对智慧。新加坡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疫情防控。通过开发专门的手机应用程序,整合了医疗、通信等多部门的数据,实现了对密切接触者的精准追踪。 在防控政策方面,新加坡政府采取了灵活而严格的措施。例如,及时出台社交距离限制、口罩令等政策,并根据疫情的发展动态进行调整。同时,新加坡积极推进疫苗接种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设立了方便民众接种的多个接种点,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预约方式,提高了民众的接种积极性和接种率。

新加坡的医疗体系在疫情应对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新加坡的医疗机构之间有着良好的协作机制,能够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调配。对于重症患者,能够及时进行救治,对于轻症患者则设立专门的隔离和治疗场所,防止了疫情的大规模扩散。

中国 —— 多灾种应对的全面智慧

中国地域辽阔,面临多种自然灾害的挑战,如地震、洪水、台风等,但在应对这些灾害方面积累了丰富而有效的经验。

在灾害预警方面,中国建立了多部门联合的预警体系。气象、地质、水利等部门密切合作,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如气象卫星、地震监测台网、水文监测站等,对灾害进行全方位的监测。例如,在洪水预警中,水利部门通过遍布江河湖泊的水文站实时监测水位、流量等数据,结合气象部门的降雨预报,提前发布洪水预警信息,为下游地区的防洪准备提供充足的时间。

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在灾害应对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在中央层面,设立了应急管理部,统一协调指挥各类灾害的应急救援工作。这个部门整合了消防、地震救援、矿山救援等多支专业救援力量,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调集力量赶赴灾区。同时,地方各级政府也建立了相应的应急管理机构,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格局。

在灾后重建方面,中国注重将短期救援与长期发展相结合。例如,在地震灾后重建中,不仅重建居民住房,还会考虑到当地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修复等多方面因素。重建的住房采用抗震设计标准,同时配套建设学校、医院、产业园区等基础设施,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社区层面的防灾减灾工作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开展。许多社区建立了应急避难场所,并配备了基本的应急物资。社区还经常组织居民进行防灾演练,如地震逃生演练、火灾扑救演练等,提高居民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三、尼泊尔应从洪灾中吸取的教训及改进方向

灾害预警与风险评估机制的完善

尼泊尔需要建立更为精准的灾害预警系统。借鉴日本在地震预警方面的经验,加大对气象和地质灾害监测设备的投入,如安装更多的气象雷达、雨量监测站、地质活动监测仪等。同时,要建立一套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灾害预测模型,整合气象、地质、水文等多方面的数据,提高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开展全面的灾害风险评估是尼泊尔当前的紧迫任务。尼泊尔的地形复杂,不同地区面临着不同类型和程度的灾害风险。应组织专业团队对全国进行详细的灾害风险评估,绘制灾害风险地图。这不仅可以为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依据,还能让民众清楚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风险状况,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

政府协调与救援体系的优化

尼泊尔政府应建立一个高效的应急管理协调机构。这个机构应类似于美国的 FEMA 和中国的应急管理部,具有明确的职能和权力,能够在灾害发生时迅速协调各方力量,包括政府部门、军队、民间组织等。制定统一的灾害应对预案,明确各部门在不同灾害阶段的职责,确保在救援过程中不会出现职责不清、互相推诿的情况。 在救援力量建设方面,要加强对军队和警察的灾害救援培训。尼泊尔的军队和警察应配备专业的救援设备,如适合山地救援的直升机、适合洪水救援的冲锋舟和救援装备等。同时,要提高他们的医疗急救能力、野外生存能力和救援指挥能力,使他们成为灾害救援的骨干力量。

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改进

尼泊尔的城市,特别是加德满都,需要重新审视城市规划。以荷兰的城市水利规划为借鉴,对城市的河道、排水系统进行重新规划和改造。拆除侵占河道和排水通道的非法建筑,恢复城市水系的自然循环和泄洪能力。同时,在中国城市建设的经验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注重整体规划和高标准设计,尼泊尔也应提高防洪标准,如建设高标准的防洪堤、地下排水管网等。 在建筑规范方面,应制定严格的防灾标准。新建建筑必须按照高标准的防灾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考虑到洪水、泥石流等灾害的影响。对于现有的建筑,要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对不符合防灾标准的建筑进行加固或改造。

民众防灾意识与社会参与度的提升

尼泊尔应加强民众的防灾教育。教育部门要将防灾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设置不同层次的防灾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演练等方式,让民众掌握基本的防灾知识和自救技能。社区也应积极开展防灾宣传活动,如举办防灾知识讲座、发放防灾手册、组织应急演练等,这与中国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模式类似。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灾害管理。政府要出台政策支持民间救援组织的发展,给予资金、技术和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建立民间组织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机制,让民间组织在灾害预警、救援、灾后重建等各个环节发挥积极作用。

尼泊尔洪灾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但同时也是一个反思和改进的契机。通过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尼泊尔可以在灾害预警、政府协调、城市规划和民众防灾等多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提高应对未来自然灾害的能力,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挑战中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南亚网视舞台音响灯光宣传片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南亚网络电视观点和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已获得点赞0
建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