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网视加德满都12月20日讯 据环球时报报道,位于吉林长春的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简称“奥迪一汽新能源”)18日宣布, 正式开始量产奥迪纯电动车型。奥迪全球CEO高德诺形容,在中国市场量产的启动,是“电动化转型战略中又迈出了重要一步。”除了奥迪,德日韩等跨国车企正在加快新能源转型进程,并在中国市场发起“反攻”,希望恢复往日荣光。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面对创新不断的中国电动汽车,这些“反攻”看上去难度非常大。
2024年11月17日,广东省广州市,第二十二届广州国际汽车展现场。(视觉中国)
德国BBA集体转型
奥迪中国18日回复《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率先投产的是奥迪Q6L e-tron系列车型,随后将推出针对中国市场专属打造的奥迪A6 e-tron车型。奥迪在中国首个纯电动车型生产基地正式量产,标志着奥迪在中国电动转型战略中迈出关键性一步。
据悉,奥迪位于长春的生产基地整合了完整的汽车生产价值链,配备冲压车间、焊装车间、涂装车间和总装车间,中国市场定制版PPE车型的高压电池也在该生产基地的电池车间生产。该基地计划年产逾15万台,对奥迪在中国实现产品组合的电动化转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前20多天,德国大众与上汽集团签署协议,将双方的合资期延长至2040年,并宣布将推出全新纯电车型、增程版车型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其中,2026年将首次在中国市场推出两款紧凑级电动汽车,成为中外汽车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一次重要突破。
另外,德国三大汽车品牌BBA(奔驰、宝马、奥迪)中的宝马,首批全电动BMW新世代X车型测试车已于近日在匈牙利工厂下线,目前在中国沈阳生产基地试制出第一台新世代车型白车身,为宝马在中国市场转型做好准备。
数据显示,尽管目前德国车企仍占据着中国市场近15%的份额,但这一比例已远低于之前的1/4。在电动汽车市场,他们的份额更是不到10%。路透社报道称,梅赛德斯-奔驰劳资委员会主席埃尔贡·卢马利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必须尽快赢回市场份额,并重新考虑在华战略,以确保年销量不低于200万辆的目标。
沃达福数字汽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翔19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德国车企面向新能源的转型确实比较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技术路线和行业政策的原因。德国车企仍然拥有技术、资金以及品牌上的优势。但面对中国车企用全产业链优势筑起的“护城河”,“反攻”并不容易。
日韩也想恢复往日荣光
与德国车企一样不甘在中国市场落后的,还有日韩车企。韩国《朝鲜日报》近日以“攻占中国电动汽车市场”为题报道称,随着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的重要性增加,现代汽车重启对华投资。据悉,韩国现代汽车决定向北京现代投资5.48亿美元,明年,现代计划在中国首次推出电动汽车。分析称,本世纪初,韩国汽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一度超过6%,目前市场份额跌至1%左右。曾经减少中国国内生产设备、缩减业务规模的现代汽车开始了反击。
另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各大车企正在通过推出电动车,力图挽回在中国市场的颓势,而这决定着日本车企能否在中国市场得以重振。报道称,丰田、本田和日产汽车正在各自开发新款电动汽车,目标是在明年春季投放市场。丰田SUV将以低于人民币20万元的史无前例的价格加入竞争,展示其全球销量第一的本色。本田还表示“终于能推出一款契合中国的新车型”,其车内照明等功能可根据客户喜好选择。
日本两大车企日产和本田18日传出有意合并,组成世界第三大汽车集团。日本共同社18日分析称,在传统燃油车和混动车市场上,日本车企一直以来展现出压倒性的影响力。但在日益普及的电动车领域,却被美国特斯拉和中国车企甩在身后,举步维艰,日本车企抱团意在抗衡中国车企崛起。
张翔告诉记者,日韩在押注汽车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上出现了判断错误,对于他们而言,必须要破釜沉舟去开发符合目前发展方向的技术。尤其对日本企业而言,需要做的工作更多。
失去中国市场 “将是灾难性的”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8日报道称,之前中国还是美国通用汽车最大、最赚钱的市场。现在情况出现反转,通用美国利润创下新高,但在中国的亏损却足以让人怀疑它还能撑多久。报道称,中国车企致力于推出各种电动车款,并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欢迎,而美国车企却曾一度将电动汽车拒之门外。
总部位于上海的咨询公司谋拓创始人比尔·罗索认为,这是西方车企的一个重大误判。不过他也提醒,如果西方车企仅仅因为现在没有竞争力就放弃中国,那将是另一个巨大的错误。他认为,“失去中国市场对任何汽车企业来说都将是灾难性的。”
12月10日,德国大众董事会主席奥博穆在中国一次演讲中称,希望能够在中国市场上和比亚迪并驾齐驱,实现在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不过,《日本经济新闻》引述美国咨询公司艾睿铂的观点认为,到2030年中国车企在全球销量中的比例将达到1/3。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传统车企如不能确立与中国企业抗衡的价格和性能,将很难度过百年一遇的变革期。
“裁员、整合、换队友,全球车企被迫变革。”日经中文网19日报道称,由于与新兴企业的竞争激化,多数汽车企业的经营环境严峻。正在以纯电动汽车为中心,通过合作、改变合作伙伴、大规模整合等措施,努力跨过被称为百年一遇的变革期。
张翔认为,汽车工业发展历时一百多年,从传统汽油车向电动汽车转型是整个行业非常大的一次变革,这对西方传统车企而言是非常大的风险与挑战,但是其所带来的机遇更不容忽视。他表示,中国车企面向新能源转型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比亚迪、理想等都是经历过了大浪淘沙才坚持下来的。基于中国的广阔市场和产业链优势,外国车企不能轻易退出中国市场,否则就意味着失去生产制造的优势,也将失去一个规模庞大的市场。
张翔说,“外国车企在中国进行电动转型还是有机会的。中国市场足够大,需求多元化,以外国车企品牌影响力和技术实力,会赢回一些中国消费者的青睐。同时,外国车企在中国加快电动转型也将为市场提供更多差异化的产品,满足市场不同的需求,并将在与中国车企的同台竞技中,促进整个汽车产业的良性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