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网视加德满都12月30日讯 据环球时报报道,乌克兰和斯洛伐克之间的能源争端上周六达到新的高潮。据德国《明镜》周刊28日报道,斯洛伐克总理菲佐27日表示,如果明年1月1日乌克兰停止俄罗斯天然气过境运输,斯洛伐克可能停止向乌克兰供应电力。而乌克兰方面则指责菲佐此举是在开辟针对乌克兰的“第二能源战线”。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28日还宣布,将在明年初停止向摩尔多瓦输送天然气。对此,路透社29日报道援引摩尔多瓦总理的话称,这意味着一旦俄罗斯与乌克兰现有的过境协议于12月31日到期,俄罗斯将完全停止通过乌克兰向欧洲出口天然气。
“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威胁”
据美国“政治新闻网”28日报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日前表示,一旦现有合同在今年年底到期,他的政府“不会延长俄罗斯天然气的运输”。对此,斯洛伐克总理罗伯特·菲佐表示,如果基辅从明年1月1日起停止俄罗斯向斯洛伐克输送天然气,斯洛伐克将对乌克兰采取报复措施。菲佐在上周五发布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一段视频中说道:“如果无法避免,我们将停止电力供应。”
对此,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指责菲佐按照俄罗斯的指示开辟针对乌克兰的“第二能源战线”。泽连斯基上周六称:“斯洛伐克是欧洲单一能源市场的一部分,菲佐必须遵守欧洲共同规则。”
据卡塔尔半岛电视台28日报道,泽连斯基称,斯洛伐克目前占乌克兰电力进口的19%,但基辅正与欧盟邻国合作,以增加供应。柏林亥姆霍兹中心能源市场专家格奥尔格·扎克曼告诉《明镜》周刊:“如果斯洛伐克停止供电,乌克兰仍会获得帮助。”然而,在紧急情况下,即使少量的电力也能发挥作用。“因此,布拉迪斯拉发(斯洛伐克首都)的声明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威胁。”
2019年年底,乌克兰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订了为期5年的合同。据路透社报道,天然气从西伯利亚输送到俄罗斯库尔斯克地区的苏贾镇,然后经乌克兰到达斯洛伐克。在斯洛伐克,天然气管道分成两支,分别通往捷克共和国和奥地利。菲佐27日表示,乌克兰停止俄罗斯天然气过境运输,可能在未来两年给欧盟造成1200亿欧元的经济损失,斯洛伐克每年将损失5亿欧元的过境服务费。数据显示,俄罗斯2023年输送到欧洲的天然气总量为283亿立方米,其中约150亿立方米过境乌克兰。
斯洛伐克每年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进口30亿立方米天然气,满足其国内大部分需求。据欧洲新闻电视台报道,随着过境协议即将到期,斯洛伐克加大了外交努力。菲佐22日对莫斯科进行访问,以寻求能源流动不被中断。
摩尔多瓦进入能源“紧急状态”
与此同时,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8日报道称,由于摩尔多瓦尚未偿还债务,俄罗斯将从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明年1月1日5时起暂停向摩尔多瓦出口天然气。该公司表示,保留采取任何行动的权利,包括终止与摩尔多瓦的供应合同。
据路透社29日报道,摩尔多瓦总理对俄罗斯的决定表示谴责,因为该决定预示着一旦目前与乌克兰达成的过境协议于12月31日到期,俄罗斯将全面关闭经由乌克兰通向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和意大利的天然气出口。据新加坡《联合早报》29日报道,俄罗斯每年向摩尔多瓦供应约20亿立方米天然气,通过乌克兰管道输送到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用于发电,再出售给摩尔多瓦政府控制的地区。
路透社称,摩尔多瓦将因此遭受最严重的打击。该国自12月初起进入能源“紧急状态”,希望从明年1月起限制电力出口并将消费量减少至少1/3,为俄罗斯天然气供应结束做好准备。
据彭博社28日报道,乌克兰外交部日前表示,谈判仍在进行中,不能完全排除最后一刻达成协议的可能性。但据路透社27日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日前表示,今年已经没有时间签署新的乌克兰天然气过境协议。不过,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等媒体报道,普京26日表示,俄罗斯从未拒绝向欧洲供应天然气,可能考虑其他的天然气输送路径。
“能源危机2.0?”
“过境协议终止,欧洲天然气面临一系列挑战”,彭博社27日以此为题报道称,除非在今年最后几天能达成替代安排,否则俄罗斯通过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中断将给本已紧张的市场带来一系列挑战。其在另一篇报道中提到,这些天然气的减少将迫使欧洲各国更加依赖来自挪威的管道天然气或来自美国的液化天然气供应。
德国电视一台28日称,乌克兰当日宣布,首次收到来自美国的液化天然气。这些天然气通过希腊交付给乌克兰最大的私营能源公司DTEK。
“能源危机2.0?”德国Telepolis新闻网报道称,欧洲天然气消费量已经创下能源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欧盟正面临天然气供应的迅速枯竭。欧洲天然气基础设施运营商协会的数据显示,从9月底到12月中旬,欧盟储存设施的天然气量下降了约19%。相比之下,前两年同期仅出现个位数下降。目前欧盟的存储水平为75%,去年12月仍接近90%。如果通过乌克兰流向欧洲的俄罗斯天然气停止,欧洲一些国家的天然气供应将雪上加霜。
彭博社28日报道称,今年,由于预期供应减少,加上寒冷无风天气导致天然气储备迅速消耗,欧洲天然气价格上涨了48%。虽然成本仍低于能源危机期间创下的最高纪录,但已经足以影响家庭和制造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