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美食“小耳朵”配红菜汤
在中国美食榜单上,饺子是特别的存在。它不仅代表着美味,还承载了文化。有一个欧洲国家也对饺子情有独钟,那便是有着包容饮食理念的波兰。在那里,饺子形状变化多端,馅料创意层出不穷。不过,在波兰人的圣诞餐桌上传承下来的,是个头小小、其貌不扬的“小耳朵”。
一听名字,便能联想到“小耳朵”的样子——它们比普通的波兰饺子小,形状像耳朵。馅料通常是用蘑菇、洋葱、鸡蛋等食材做成的,有一股独特的蘑菇香味。有的“小耳朵”里面还有肉末,味道更加浓郁。
“小耳朵”的通常做法包括水煮和油煎,鉴于烹饪方法相对简单、食材容易获得,大部分波兰人都会自己在家制作这道美食。不同家庭会在蘑菇馅的基础上,加入干蘑菇、面包屑等材料,形成“独家配方”。包“小耳朵”的手法也不拘泥于特定形式,只要表皮不破、馅料不漏即可。水煮“小耳朵”外皮筋道、馅料清香,油煎版本又酥又脆,可搭配不同酱料食用。记者品尝的是蘑菇馅“小耳朵”,无论外形还是口感,都像中国的馄饨。
在家里制作“小耳朵”是波兰人的圣诞传统之一。每年这个时候,一些波兰家庭便拿出擀面杖,搬出搅碎机,备好食材,开始制作这道美食。家庭成员们聚在一起,站在厨房边聊天、边包“小耳朵”。一些人认为,制作“小耳朵”本身已经变成一场节日庆祝活动。此外,圣诞节前后,人们会去拜访亲友,顺手捎上自己亲手做的“小耳朵”,与人分享,更显体贴用心。
相比平时吃的“小耳朵”,圣诞版本的“小耳朵”一定需要红菜汤相佐。饱满的“小耳朵”浸润在酸甜的汤汁中,鲜香之余更添爽口。按照传统,平安夜餐桌上的“小耳朵”馅料必须全素。波兰人的圣诞餐桌不乏其他美味佳肴,包括蘑菇汤、炸鲤鱼、炖酸菜和菜卷等,但红菜汤配“小耳朵”往往是第一道上桌的菜,足以见其分量和受欢迎程度。它负责打开人们的味蕾,同时开启家人之间的亲密话题。“小耳朵”与其他11道菜一起,组成了波兰圣诞节的12道传统美食,象征丰饶,同时代表耶稣的十二门徒以及一年的12个月份。
美食与圣诞传统的结合,让“小耳朵”深深地刻在每一个波兰人心中,一些波兰人将“小耳朵”直接称为“圣诞饺子”,还有人说,“小耳朵”是波兰圣诞节的精髓,一说起这道美食,便能联想到温馨的节日场景。
“小耳朵”平日里出镜率也非常高,在人们的美食创意之下,“小耳朵”的搭配花样层出不穷。华沙老城区旁一家招牌为波兰牛肚汤的饭店,就将“小耳朵”混在酸奶中,一起放在直径为手掌大小的罐子里。食客需要用叉子仔细翻找,才能从厚厚的酸奶中找到“宝藏”。裹着酸奶的“小耳朵”在保留原味的同时,口感更加细腻。此外,人们还在不断开发创意馅料,比如水果馅“小耳朵”等。
“小耳朵”的不同搭配体现了波兰饮食包容多样的特点。波兰地理位置特殊,受不同文化影响,烹饪也是其中一部分。波兰厨师祖萨·扎克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波兰美食通常都有特定的风格,比如立陶宛风格、乌克兰风格等。此外,波兰一些地区的饮食还受到中东国家的影响。
对于“小耳朵”这类波兰面食的起源,目前依然众说纷纭。有人猜测,是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将饺子这一美食概念从中国带到欧洲。也有人认为,波兰饺子的历史至少能追溯到1682年,当时波兰的一本烹饪书中已经记载了饺子的食谱。几百年过去,入选波兰圣诞餐桌的“小耳朵”已经不仅仅是一道单纯的食物,也是波兰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