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标志着尼泊尔与中国正式建交七十周年。两国正准备以有意义的方式庆祝这一外交关系的重要时刻,重点推进双方在不同时期达成的重要共识和协议的快速落实。尼中两国在历史上一直保持着持续的友好关系。在古代,两国的联系主要通过贸易、艺术、文化、文学、安全、婚姻关系和高层交流建立。在现代,两国关系实现了质的飞跃,体现在加强互联互通、经济合作、人文交流以及双方频繁的高层互访。
中尼建交的历史背景
尼泊尔与中国于1955年8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当时全球正经历历史性的变革。三个月后,尼泊尔被接纳为联合国成员国。1956年,尼泊尔与前苏联也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些事件成为尼泊尔外交政策演变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其从拉纳王朝时期以印度为中心、倾向西方的政策向更加多元化外交政策的转变。尼泊尔与北方邻国中国的关系,为尼泊尔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选择,以减少对印度的经济依赖。而对于中国而言,尼泊尔成为了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在关键时刻给予了重要支持。
尼泊尔的支持
尼泊尔在推动联合国接纳中国为成员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尼泊尔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之一,并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尼泊尔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台湾独立”,并多次重申西藏事务是中国的内部事务,同时禁止任何在尼泊尔境内针对中国的分裂活动。这些承诺对中国在维护国家安全、主权、领土完整以及提升国际形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近年来尼泊尔地缘政治地位日益受到关注的背景下,这种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1960年4月28日,尼泊尔首相B·P·柯伊拉腊与中国总理周恩来在加德满都签署了《和平友好条约》,奠定了两国双边合作的基础。该条约规定,尼中两国相互尊重彼此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条约强调平等互利,以促进和加强两国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并通过和平对话解决争端。
尼泊尔前首相坦卡·普拉萨德·阿查里亚、B·P·柯伊拉腊,以及国王马亨德拉、比兰德拉,中国领导人毛主席、周恩来总理和邓小平等,为奠定和拓展尼中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习近平主席就任后,高度重视周边外交,认为这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良好的地区环境以及共同发展至关重要。2019年,习近平主席访尼期间,双方将两国关系提升为“致力于发展和繁荣的世代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尼泊尔的发展机遇
作为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尼泊尔希望借鉴中国卓越的经济成就和技术创新,以消除贫困、创造就业机会并实现繁荣。在过去七十年里,两国签署了多项重要协议,包括《贸易和过境协定》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据尼泊尔外交部官网数据,在中国财政支持下,尼泊尔已完成14个涉及公路、教育、医疗、灾害管理和能源等领域的开发项目。此外,另有21个项目正在推进,包括跨境公路、加德满都环路扩建工程和夏普鲁贝希-拉苏瓦加迪公路维修等。
1956年,尼泊尔与中国签署了《经济援助协定》,为中国对尼泊尔的援助提供了指导方针。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一直在“经济技术合作计划”框架下向尼泊尔提供无偿援助。此外,中国对尼泊尔的财政支持主要包括三类: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中国的支持在尼泊尔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人力资源开发、水电和体育等多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5年1月,尼泊尔与中国在加德满都举办特别活动,庆祝两国建交70周年,并与中国春节庆祝活动同步进行。尼泊尔议长戴夫·拉杰·吉米雷表示,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尼泊尔可靠且重要的发展伙伴。同样,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陈松表示,最近达成的“一带一路”合作框架协议,使中尼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迈上了新的台阶。
投资模式的挑战
然而,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确定的10个项目的实施面临挑战,主要原因是尼泊尔主要政党尚未就投资模式达成共识。虽然协议中已明确“援助融资”模式,但执政党尼泊尔大会党反对借款,更倾向于接受中国的无偿援助。而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CPN-UML)等共产党派则主张既接受无偿援助,也接受低息贷款,以推进“一带一路”项目。这种立场相对更加务实。尼泊尔大会党的立场更多受地缘政治考量,而非国家利益导向。尼泊尔希望中国以无偿援助方式建设一到两个标志性项目是合理的,但要求所有“一带一路”项目都由中国无偿援助,则不具现实可行性。
毫无疑问,尼中关系一直保持着稳定、友好的发展势头。两国建交70周年不仅是回顾历史友谊的重要时刻,也为双方提供了一个契机,以切实推动过去和近期双边协议的落实,实现互利共赢。两国领导层需进一步增强互信,以推进具有变革意义的项目,促进区域一体化和互联互通,帮助尼泊尔实现包容性增长,使尼中关系迈向新的历史阶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