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网视加德满都2月23日讯 据环球时报报道,美国“外交学者”网站2月20日文章,原题:中国的太空梦:没有界限、没有尽头 DeepSeek使中国站到了人工智能的最前沿。但是,全球注意力转向DeepSeek之际,中国尚未在太空领域实现自己的“斯普特尼克时刻”。一些中国专家认为,天问三号任务可能会带来这样的突破。天问三号任务的目标是从火星采集岩石样本,这有可能使中国比欧美的“火星样本取回”任务领先数年。
中国的航天领域呈现一个清晰的模式:一个有条不紊的长期战略,它由对科技主导地位的渴望、无处不在的商业考虑,以及国家的产业政策指导等塑造。正如中国领导人所说,探索太空永无止境。
过去25年,中国已从全球航天工业的小角色转变为重要力量。中国的太空战略由国家推动,但也寻求从私营部门的创新中吸取经验。北京鼓励出现一批商业航天公司,推动工程和市场驱动型应用的发展。目前,中国在航天领域尚未达到与美国平起平坐的水平,但其商业航天产业正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迅速发展,从而有可能在未来10年出现一个全国冠军。这些公司将SpaceX及其“星链”网络视为创新的标杆,强调快速迭代、降低成本和适应市场需求。
中国的民营航天公司是了解中国更广泛雄心的关键。与通常依赖政府订单的西方同行不同,中国的商业航天公司往往侧重于消费者驱动的商业化。它们采用更灵活的商业模式,并将卫星技术融入日常应用。华为、小米和比亚迪等公司将卫星通信融入智能手机和电动汽车,这反映出中国正在推动太空技术与消费市场的融合。中国战略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确保获得有限的太空资源,特别是用于通信的卫星频谱。
除了经济雄心,中国的太空探索既展示了技术进步,也反映了其更广泛的地缘政治抱负。中国取得了重大的里程碑式成就,包括嫦娥五号任务、天宫空间站的建成和天问系列火星探测任务。这些成功表明,中国在太空领域的自主权日益增强,并决心与美国一较高下,成为引领者。
太空也被融入了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领导人表示,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外空,推动航天技术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中国的太空计划反映了其工业发展的更广泛模式,即有条不紊、由国家指导,旨在通过着眼于规模和降低成本来实现长期战略优势。现在,中国可能尚未实现决定性的“斯普特尼克时刻”,但肯定正在着力为战略突破创造条件。(作者马蒂厄·迪沙泰尔,乔恒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