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网视加德满都3月23日讯 据环球时报报道,日本政府不久前通过的“第七次能源基本计划”(以下简称“新计划”)引发日本国内以及国际层面持续关注。这是继2021年“第六次能源基本计划”后,日本根据内外形势变化以及未来战略规划作出的更新和调整。
总体来看,“新计划”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坚持了日本一贯的“S+3E”能源战略思路,即在确保能源安全性(Safety)的前提下,强调能源供给稳定性(Energy Security)、经济效率性(Economic Efficiency)、环境适应性(Environment Suitability)。为此,这份“新计划”寻求尽可能地缩小能源现实供给与潜在需求扩张之间的供需差,以实现能源供需的中短期基本平衡。与此同时,“新计划”要求提升各类能源的利用效率,包括工业制造、交通运输、居民生活等各个领域,力争在提高能源供给“加法型”增量之上,进一步实现能源利用的“乘法型”扩容。不仅如此,日本还将继续提升环保标准,开发利用更多“环境友好型”能源,比如氢能、氨能、生物能等。
第二,核能的地位与作用被重新评估,有望再度成为日本能源体系架构中的重要一极。在“新计划”中,日本政府再次“大胆”展望2040年度的能源结构,其中核能占比将由2023年实际的8.5%左右上升至预期的20%左右,至少实现翻番。这从一个侧面展现出日本政府对于未来安全使用核能的期待,也可能为日本实质性地提升能源自给率提供重要砝码。
第三,传统能源在能源总体结构中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则会显著提升。基于“新计划”的部署,日本未来将持续舍弃对火电的利用,转而更多依赖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实现国内电力供需基本平衡。受此影响,日本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重有望在2023年度实际的22.9%基础上大幅提升,使其成为日本能源结构体系的第一大支柱。
第四,尽可能地提升能源自给率,以摆脱过度依赖外部供给的处境。依托于核能的重新启用和可再生能源的“遍地开花”,日本希望实现能源自给率的倍数级增长,总体上或由2023年实际的15.2%上升至2040年的三到四成左右。
尽管如此,日本最新能源战略的落实与实施存在若干难点。比如关于核能的利用与开发问题。2011年“3·11大地震”引发福岛核事故,导致核能利用在日本国内面临重新审视。曾有一段时间,“核恐惧”成为日本社会较为普遍的问题。尽管最近几年日本尝试性地重启部分核电站,但日本民众对核电的接受度和支持度至今未能恢复至“3·11大地震”前的可比数据。有鉴于此,日本政府在推进2040年核电占比目标的过程中势必遭遇诸多阻力,如何说服民众接受“安全的核电”这一概念,将是巨大的政策挑战之一,这也将直接关系到“新计划”能否成功落地实施。
再如,“新计划”的保质期能够持续多久?或者说,该计划设定的具体目标能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目前难有确切答案。事实上,从2021年“第六次能源基本计划”公布到今年“新计划”更新,日本能源供给局面遭遇俄乌冲突延宕等复杂外部因素影响,由此导致的国际能源供给和价格震荡等外溢效应至今仍在发酵,“第六次能源基本计划”落实起来困难重重。
放眼未来,日本新的能源战略势必继续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实施过程存在诸多变数。从外部看,美国现任政府对气候变化问题态度消极,对传统化石燃料表现出极大偏好。这可能会带来连锁效应,并从外部给日本能源政策带来压力。从内部看,日本当前正在大力推进数字转型(DX)和绿色转型(GX)发展,二者背后实则都与“能源”这一关键词紧密关联,并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日本未来能源需求的总体规模与结构体系。有鉴于此,日本未来能源结构发展依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须有较为客观、综合的研判与设计,并不断根据现实情况作出应变和调整。(作者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