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网视加德满都4月1日讯 据共和国报报道,过去数日,加德满都的空气污染持续恶化,已对公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4 月 1 日早晨,巴克塔普尔、帕坦及加德满都地区的多数空气质量监测站显示,PM2.5 浓度已超过 200,空气质量指数(AQI)突破 200 临界值。
据瑞士 IQAir 机构的实时数据显示,过去 72 小时内,首都地区的 AQI 一直徘徊在 250 左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AQI 超过 200 即被定义为“对敏感人群健康有害”,而当数值突破 300 时,则属于“危险级别”。值得关注的是,3 月 31 日下午,加德满都一度跃居全球城市污染排行榜首位。
气象专家指出,连续多日无有效降水是此次污染加剧的主因之一。加德满都水文气象局表示:“当前大气扩散条件极差,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浓度已达峰值。预计未来 48 小时内,随着西南季风前缘抵达,风力将增强至 3-4 级,污染物的扩散能力有望改善。”
监测数据显示,情况甚至比想象的更严峻。截至 4 月 1 日上午 10 时,拉特纳公园监测点的 PM2.5 浓度飙升至 200μg/m³(微克每立方米),超出 WHO 安全限值(5μg/m³)达 40 倍。这种直径不足头发丝三十分之一的微粒可直接穿透肺泡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引发哮喘、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健康风险。
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2024 年空气质量寿命指数》显示,尼泊尔在全球污染最严重国家中排名第三。卫星遥感数据表明,该国 PM2.5 的年均浓度达 78.2μg/m³,较基准年增长 23%。该报告特别指出,空气污染已导致尼泊尔人均预期寿命缩短 3.4 年,相当于每年造成约 12 万例超额死亡。
“环境部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尼泊尔因空气污染导致的超额死亡人数达48,500例。其中,柴油车尾气贡献比例为37%,其次为生物质燃烧(28%)、建筑扬尘(19%)及农业废弃物焚烧(16%)。”
尽管政府于 2019 年颁布了《加德满都谷地空气质量管理行动计划》,但实施效果远未达预期。该计划原定的七大核心措施——包括设立低排放区、升级工业污染治理设施、推广电动交通工具等——因缺乏配套资金与监管机制,至今仍有六项处于试点阶段。
环境专家马达夫·巴哈杜尔·卡尔基博士(前总理谢尔·巴哈杜尔·德乌帕的环境顾问)强调:“现有法规体系存在明显的执行断层,亟需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建议优先推进三项改革:1)将 PM2.5 纳入法定监测指标;2)建立企业污染排放信用档案;3)在主要交通枢纽安装智能监测设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