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塔普尔自行重建了自身的古迹,而加德满都谷地的大部分地区依赖外部援助。
每次地震,哪怕是轻微地震,巴克塔普尔的震动都比加德满都谷地的其他地方更为强烈,地震学家将此归因于这里的土壤结构。2015年,一场7.8级的地震撼动尼泊尔中部时也不例外。倒塌建筑扬起的棕色尘土如沙尘暴般笼罩了整个城镇。
即便在10年后的今天,尽管大部分古迹都已重建,但那场灾难留下的痕迹仍随处可见。
巴克塔普尔杜巴广场入口处是拉梅什瓦尔神庙,工人们正在搬运砖块修复受损之处。宫殿建筑群内的瓦特萨拉·杜尔迦神庙曾坍塌,但如今这座全石结构的建筑已被巧妙修复。
亚克舍斯瓦尔·马哈德夫神庙被竹制脚手架包裹着,下方堆满了成堆的砖块和瓦片。一些工人在神庙顶部作业,另一些在地面上搅拌砂浆。
杜巴广场北面是法西·德加神庙,它已重建完成。曾受损的55窗宫殿和艺术博物馆也已修复。
五层的尼亚塔波拉神庙在1934年和2015年的地震中都幸存了下来,最近刚完成了一项耗资630万美元的翻新工程。下方的陶马迪广场上,比斯卡·贾特拉花车正在为即将到来的节日搭建,一些游客在上面摆姿势拍照。
尼泊尔地震10年后巴克塔普尔的重建 图片来源:阿贾伊·哈卡朱
在陶器广场,三名工人坐在一座在建建筑的顶部,用凿子精雕细琢。附近的房屋仍靠木梁支撑着。达塔特里亚广场在地震中也遭到破坏,但现已修复。
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加德满都的哈努曼多卡宫由中国修复,加迪·拜特宫由美国修复,多个国家“认领”了其他古迹。
但巴克塔普尔拒绝了援助。自1979年以来巴克塔普尔就被列为世界遗产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望参与其中。德国因40年前牵头了巴克塔普尔发展项目,曾想提供一笔1000万欧元的资助。
“我们认为我们自己应该有能力重建我们的古迹,”市博物馆的建筑师拉姆·戈文达·什雷斯塔说。事实上,历史上加德满都谷地在每次重大地震后都是依靠自身资源进行重建的。
建筑师兼文物保护专家拉宾德拉·普里表示:“让别人来为我们进行重建是可耻的,特别是因为人力和材料反正都是我们自己的。为什么要用别处的钱呢?”
尼泊尔地震10年后巴克塔普尔的重建 图片来源:阿贾伊·哈卡朱
重建预算来自政府拨款、城镇入场费、税收以及捐赠。这还比较容易解决。但随后,市政当局、国家重建局、考古部之间展开了多次讨论,经历了提案、设计、估算和施工等多个阶段。每一步都得成立新的委员会。
“之所以有这么多步骤,部分原因是我们要让政府知道我们尽可能节约地进行工作,”什雷斯塔回忆道。重建116座被毁坏和受损的遗产建筑花费了超过2亿美元。
尽管如此,巴克塔普尔在各方面都堪称本地资源重建的典范。当地居民与国内工人一起亲力亲为,学习到了重建的各个方面。“我们展示了当当地人责任感强烈时所能做到的事情,”什雷斯塔补充道。
然而,虽然古迹得以重建,但民用住宅的情况却并非如此。许多房屋的砖砌外墙上仍有裂缝,一些街区仍是一片废墟,碎石中长出了小树和灌木丛。
巴克塔普尔有300多人在房屋倒塌事故中丧生,2000多人受伤。有一些惊心动魄的救援行动,其中包括24小时后由武装警察部队(APF)从废墟下救出婴儿索尼什·阿瓦尔。
索尼什现在10岁了,他的房子也已重建。政府誓言要尽快“更好地重建”,为此消除官僚障碍,分三期发放30万卢比的补助,并提供低息贷款。但事情进展并不顺利。
“巴克塔普尔非常密集,所以关于地界在哪里、墙在哪里有很多混乱,”市政工程师比斯瓦纳特·苏贾库说。有多个儿子的家庭也存在纠纷,因为相关法律将他们视为一个家庭。
许多纠纷仍未解决,这就是为何仍有那么多废墟的原因。选择按传统风格重建房屋并承诺进一步补贴的房主,最多可获得30万卢比的额外补贴,但这甚至不足以支付建造一座多层水泥结构建筑所需的约500万卢比。
银行不愿轻易放贷,国家重建局负责人的多次变动也使得补助金难以获取。许多居民只能从当地合作社借高息贷款。
“巴克塔普尔对建筑风格和高度也有规定,但由于人们当时只能拿出有限的资金,很多房屋并未遵守这些规定,”苏贾库补充道。
拉宾德拉·普里在2013年地震前两年创办的尼泊尔职业学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学院培养了足够多的泥瓦匠、木雕工和石雕工,没有出现人才短缺的情况。学生们还参与了全国的重建工作。
普里只有一个不满:“很多原本完好的老房子被毫无理由地拆除了。那些房子有200到300年的历史,本可以修复而不是重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