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机器人第一个跑上半程马拉松赛道。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中国网讯(记者 郑亮)4月19日7点30分,随着一声枪响,全球首场“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赛事正式开跑,20支人形机器人赛队在21.0975公里长的赛道上挑战极限。
赛道人机共跑,打造最美马拉松路线
据介绍,本次比赛采用人机共跑赛道的模式,人类选手赛道与机器人赛道共用,但分属不同赛区,这种模式对机器人而言,在环境适应、地面应对以及通信等方面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在全球范围内也是首次。
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全介绍,机器人和选手们将在前行过程中感受到“燕京十景”之一的南囿秋风在春季的别样风光,也能在文昌大道一睹各大企业的风采,穿过最具梦幻的泡桐大道,充分领略“一城花海,两侧紫韵”的风景。这一匠心独运的设计,完美诠释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更实现了人文精神与自然之美的和谐共生。
长距离耐力测试,“钢铁跑者”们各显“神通”
本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是人形机器人首次在开放环境下的长距离耐力测试。每个参赛机器人须具备人形外观,实现双足行走或奔跑,禁止轮式结构;控制方式可选手动遥控(含半自主)或完全自主。参赛团队需确保机器人安全合规,严格遵守比赛线路与规则。
为确保更多机器人能够顺利完赛,参赛团队在比赛过程中可以更换电池,也可通过更换机器人以接力形式参加全程比赛。赛道沿线还设置了多个补给站,提供电池更换、机器人维护及数智医疗等后勤保障服务。
赛事除设置冠亚季军之外,还设置完赛奖、最优耐力奖等系列奖项,并准备科技创新研发奖励,激励机器人研发团队的创新突破。值得关注的是,为了适应长距离奔跑,有的参赛机器人会采用特殊设计。在更换电池环节,部分机器人具备不关机就能更换电池的特殊功能,以此提高续航能力。在材料选用上,为实现更轻量化且更耐用的目标,赛队也会进行独特设计。有些机器人还会采用穿鞋的设计,而有些则会在脚底安装耐磨设备,目的都是为了适应特殊地面状况。
最终,“天工”机器人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率先冲线完赛,夺得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冠军。
清华通班队使用“夸父”人形机器人参与本次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该款机器人身高约166cm,重量约55kg,配速最高可达7.5km/h,均速7km/h,全身自由度超40个。 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小顽童队、旋风小子队采用松延N2机器人参赛,该款机器人身高120cm,体重30kg,理论最高配速3.5m/s。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城市之间队的宇树机器人在比赛中。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参加本次半程马拉松的选手为同场竞技的机器人选手加油助威。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小巨人队的参赛机器人为北职大“0306”小巨人,身高75cm,体重10kg,最高配速0.7m/s。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天工”机器人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夺得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冠军。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小顽童队和旋风小子队的完赛机器人在终点处“拥抱庆祝”。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赛后现场观众与机器人进行互动。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比赛结束后举行机器人表演。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