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之巅的“空中补给线”
在珠穆朗玛峰之巅,亘古冰川与巍峨岩壁之间万籁俱寂。突然,一架无人机携带的梯子从天而降,打破了这份沉静。
无人机飞手米兰·潘迪此刻正坐在珠峰大本营,眺望着鲜有人见的壮丽景象——而他来到这里,既无需穿上冰爪,也无需挥舞冰镐。他的工作或将永远改变这座世界最高峰的攀登历史。
改变生命线的方式
潘迪通过无人机向昆布冰川地带的夏尔巴修路团队(俗称“冰川医生”)运送梯子、绳索和氧气瓶。这片位于大本营与一号营地之间的冰川区域,是珠峰攀登过程中最危险的路段之一。这很可能可以挽救山上的生命。
七十年来,来自附近山区的专业夏尔巴协作一直为珠穆朗玛峰的登山者导航和开辟道路。数十人因此丧生。潘迪是当地一家无人机初创公司 Airlift Technology公司的创始人,他相信,凭借自己在无人机方面的专业技术,加上夏尔巴人数十年的登山经验,能够让攀登世界最高峰变得更加安全。
效率革命:从7小时到7分钟
珠峰大本营位于海拔约5,364米,一号营地在6,065米,两地直线距离仅约2.9公里。传统徒步运输往返一次需耗时6至7小时,而无人机仅需6至7分钟即可完成任务。
“2023年,我的三位夏尔巴向导朋友在雪崩中遇难,遗体至今仍未寻回。”尼泊尔想象登山公司的明玛·G·夏尔巴说,“当时他们需要反复上下山约20次,探路、运送装备。听说中国在高山地区已使用无人机,我便想,‘为何我们不试试?’”
技术落地:从实验到常态
2024年4月,在昆布市镇政府的协调下,Airlift Technology公司与中国大疆公司合作,首次使用两架无人机对珠峰进行三维测绘。初期测试困难重重:高海拔带来的低温、强风和低能见度严重影响无人机性能,团队花了整整一个月才熟悉地形与操作条件。
在首轮清理行动中,无人机共飞行40余次,从一号营地运回大本营的垃圾重达500公斤。目前无人机单次载重上限为30公斤,但为保障安全团队通常每次只运输约20公斤。
2025年攀登季:科技赋能传统
今春,Airlift Technology公司计划在登山季开始前,用无人机提前运送装备;攀登季开启后则负责垃圾回收工作。
潘迪介绍操作流程:“夏尔巴协作通过无线电告知具体坐标,我们先派小型无人机进行路径侦测,再用运输型无人机运送物资。无人机还能空投氧气瓶和药品。”
成本与争议
目前,仅有两架大疆无人机参与珠峰作业,其中一架为备用机。每架无人机成本达7万美元,加上大本营高昂的运营费用(电力短缺需依赖燃油发电,加上交通和人力成本),项目经济压力不小。
Airlift Technology 公司的工程师比杰·比克拉姆表示:“我们不仅承担装备运输任务,未来更希望将重点拓展到搜救领域。若登山者走失,无人机可迅速定位其位置。”
夏尔巴人的抉择
28岁的达瓦·江祖·夏尔巴担任“冰川医生”领队已八年。他坦言:“无人机技术确实减少了我们的风险和体力负担,但这份工作仍是我的谋生手段。”作为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他欢迎技术革新:“如果能降低风险,为何不试一试?”
行业变革:传统与现代的平衡
新西兰探险顾问公司的卡罗琳·奥格尔认为:“无人机的出现是登山发展自然的一步,就像当年卫星电话和天气预报技术的引入一样。它们都在保护夏尔巴群体的生命安全。”
曾成功登顶七大洲最高峰的丽莎·汤普森也表达了相同观点:“技术的进步并没有削弱登山的意义。山依旧那么险,挑战依旧那么真。”
未来展望
随着春季登山季的开启,珠峰大本营已迎来首批探险队。这场“空中补给革命”是否能在商业化登山的热潮中,守住传统精神?答案或许就在潘迪无人机螺旋桨划过雪线的声音中——既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一曲人类智慧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