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南亚网视(尼泊尔)
以牦牛为纽带:兰州大学跨境解码高原生态与民生协同发展
责任编辑:南亚网视
发布时间:2025-04-27 07:34

Weixin Image_20250426161610

兰大科研团队参加尼泊尔首届“国家牦牛日”庆祝活动

南亚网视加德满都讯4月27日讯 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尼泊尔的高原地带,兰州大学龙瑞军教授正带领科研团队开展一项独具前瞻性的科学研究,深入探索草地植被多样性如何影响牦牛的择食行为及其乳品质。这项研究不仅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更旨在推动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山区(HKH)草牧业的绿色转型与乡村振兴。

作为HKH山区最具代表性的反刍家畜,牦牛承载着高原居民的食物、经济与文化认同。项目负责人龙瑞军教授指出:“牦牛不仅是山区民众的生命线,更是山区生态和文化的缔造者。通过系统研究牦牛与草地生态的互动机制,我们希望为提升区域生态安全、营养健康和民生福祉提供解决方案。”

龙瑞军教授现任兰州大学生态学院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草地生态学与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特别聚焦青藏高原与南亚高原地区的生态保护与绿色转型。他在国际山地可持续发展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曾主持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倡导“生态—营养—民生”三位一体的高原发展模式。

本研究由兰州大学与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联合发起,聚焦“植被—微生物—牦牛—乳”多层次链条,力图厘清从草地生态结构到乳品营养品质之间的科学关联。研究采用跨学科交叉方法,涵盖植物生态、动物营养、肠道微生物学与食品科学等领域。

2025年春季,项目团队已在尼泊尔、不丹和印度完成样本采集,并于尼泊尔农业研究中心(NARC)设立联合实验室平台,持续推进室内外科研合作。

Weixin Image_20250426161721

项目成员李伟琴、柴应森于在尼泊尔开展高效液相色谱(HPLC)与气相色谱(GC)仪器操作专项培训

为强化能力建设与技术共享,项目团队成员李伟琴、柴应森于4月16日在尼泊尔开展高效液相色谱(HPLC)与气相色谱(GC)仪器操作专项培训。此次培训依托国际合作项目“草地植被多样性对牦牛择食特征及其泌乳性能的影响”,重点围绕色谱技术在植被成分分析、牦牛营养成分及乳品质检测中的应用展开。

来自兰州大学的科研团队通过理论授课、实操演练及数据分析,深入掌握了HPLC和GC的标准化操作与维护技能。该培训不仅推动了跨境草地生态与畜牧科研合作,也为HKH山区可持续牧业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与南亚国家在生态与农业科学领域的协同创新。同时,项目团队依托国内测序平台与实验资源,对尼泊尔等国样品进行粪便、植物和土壤DNA提取与分析,以弥补当地测序技术不足的短板。相关研究样品包括牦牛乳、牧草、水体、土壤及粪便等,全面覆盖牦牛生境与营养输入输出环节。

2024年11月与2025年3月,团队先后两次派出研究人员赴尼泊尔开展社会调查、样本采集、指标测定和现场培训工作,并实地考察了当地的食品、分子和土壤实验室设施,推进区域内实验室标准方法的建设与适配。

Weixin Image_20250426161819

龙瑞军教授在尼泊尔首届“国家牦牛日”发言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4月20日尼泊尔首届“国家牦牛日”庆祝活动中,兰州大学生态学院龙瑞军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发言:“牦牛不仅是营养供给的载体,更凝聚着高原居民的情感、信仰与知识。保护牦牛,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山地未来。”

目前,该项目正在推动“亚洲高原草牧业协作网”与“牦牛协作网(Yak Network in the Asian Highlands)”的建设,计划在2025年10月于越南举行的SAADC大会上设立专题会议,进一步拓展区域草牧业合作机制。

在ICIMOD、NARC等机构的共同支持下,项目初步形成了以“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示范推广—政策指导”为核心的工作链条,逐步构建起一个覆盖整个HKH区域的草牧业可持续能力建设网络。

通过“人员+硬件+软件+资金”的多维度投入,兰州大学牵头的这项研究正逐步推动科学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服务生态保护、营养健康与山区发展战略,展现出中外合作科研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积极力量。(完)

SHINE精品饰品店在加德满都王宫大道隆重开业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南亚网络电视观点和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已获得点赞0
建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