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南亚网视(尼泊尔)
占据多个行业重要地位,印企靠“低端创新”经营非洲市场
责任编辑:南亚网视
发布时间:2025-04-28 07:30

编者的话:“有生意的地方就有印度人”——这是一句流传在非洲商界的话。在非洲多国,印度商人在金融、制药、电信、零售等行业都占据了重要地位。那么,印度商人在非洲市场采取了怎样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对当地商业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又面临哪些争议和挑战?《环球时报》记者对此展开采访调查。

cf9075e0bb01877f253457154415a5aau5

2024年,南非德班市市长希尔-刘易斯(右二)在当地一家印度香料店购买香料。(视觉中国)

“家族织网”,连续经营

4月22日至24日,第十一届马格里布制药博览会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举行,这是非洲最大制药技术博览会,现场热闹非凡,来自各国的参展商和采购者穿梭其中,各种先进的制药设备和创新的医药产品令人目不暇接。然而,最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印度商人在非洲医药行业的强大存在感。

踏入展馆,印度参展商的展位星罗棋布,占据了相当大的区域。他们的展位设计各具特色,有的采用现代简约风格,突出展示产品的科技感;有的则融入了印度传统元素,彰显其独特的文化底蕴。这些展位前,总是围满了前来咨询和洽谈的客户,印度商人们说着流利的英语,热情地介绍着自家的产品和服务。

一位印度参展商自豪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们家族一直从事制药行业,从我的祖父那一代开始,就来到非洲打拼。”他还介绍,印度人在非洲制药行业注重家族式的连续经营,家族成员之间紧密合作,共同应对挑战。这种模式不仅保证了企业的稳定性和传承性,还能在当地建立起深厚的人脉资源和良好的口碑。

在博览会现场,记者还注意到,印度参展商之间的互动也十分频繁。他们会互相交流经验,分享市场信息,遇到问题时共同探讨解决方案。这种团结协作的方式,让他们在非洲市场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

一位来自阿尔及利亚的采购商告诉记者:“印度人在我们这里的制药行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产品种类丰富,涵盖了从药品原料到成品药,从制药设备到包装材料等各个领域。而且,价格较为合理,我们很愿意和他们合作。”

在南非德班,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他来自印度,在德班的印度人有近百万。印度古普塔家族在南非涉猎广泛,从电脑设备、媒体到采矿业,都有该家族的身影。在南非,印度人建立了自己的社区,经营着各类企业,在零售、制药、制造业等领域占据优势地位。

在东非,印度商人的踪迹也随处可见。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梅尔卡托市场,62岁的印度商人帕特尔家的超市里堆满印度产的仿制药、假发和印花棉布。

“我祖父1948年带着两箱纱丽从孟买来到这里。现在,这里许多店铺都是印度家族经营。”帕特尔说。这种“家族织网”模式是印度商人在非洲的缩影。多数印度家族企业会坚持长期经营,如帕特尔的商店坚持20年平价供应抗疟药,在当地社区建立了信任。同时,印度商会也会通过内部借贷、信息共享和危机互助,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谋求共同发展。

在东非,印度裔掌握着70%的制造业和零售业:马德瓦尼集团垄断肯尼亚白糖市场,塔塔钢铁在坦桑尼亚搭起建材网络,而像帕特尔这样的中小商户则渗透到非洲的毛细血管——当地社区。在乌干达坎帕拉,印度商人包揽了80%的矿泉水标签印刷业务。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一位中企负责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目前印度摩托车在当地很受欢迎。

在肯尼亚港口城市蒙巴萨,印度教寺庙与本地基督教社区联合举办慈善活动,强化当地社会认同。这种“文化嫁接”是印商成功的因素之一。

此外,“低端创新”也是印度企业的重要策略。肯尼亚裂谷省的农田里安装着不少印度农业公司UPL的太阳能滴灌设备。该公司项目经理阿尼尔说,“这套系统成本只有欧洲方案的1/3,雨季储水、旱季滴灌,适合缺电的农村。”在医药领域,印度仿制药企业西普拉大幅压低抗艾滋病药的价格,占据非洲市场60%的份额。在零售方面,印度家族超市通过“赊销-秋收结账”模式,绑定农民消费群。

与欧美企业相比,印度商人更能忍受低利润率。南非德班印度商会主席维杰说:“我们追求10%的稳定回报,而非50%的高风险收益。”

重视政商关系也成为印度商人成功的重要因素。印度“今日商务”网站报道称,在莫桑比克,来自喀拉拉邦中部的印度人普拉亚肯与当地政府合作密切,经常作为官员随行人员出现。普拉亚肯的公司生产警服和军服,收取道路通行费,还销售马恒达和阿肖克·利兰公司的汽车。

在非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印度和非洲有着悠久的文化和商业交流历史。印度资料显示,达罗毗荼人与非洲的贸易交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殖民,印度人以契约劳工的身份在非洲定居,非洲的印度人数量大幅增加。殖民时代,上百万名印度劳工被送往非洲,印度人到非洲做生意和定居的趋势一直持续到21世纪。因此,在非洲国家,印度裔社区比较常见。

据印度外交部的最新报告,2024年非洲印度裔数量超过300万。

英国“环球简报”网站称,印度与非洲悠久的商业人文交往、印度企业的开拓能力、印度人的英语水平等成为印度商人在非洲发展的优势。在经济方面,印度侨民几乎渗透到非洲经济各领域。从小生意到基建,从制药业到高科技,从农业到服务业,印度人生意遍布非洲。在投资方面,印度企业主要聚焦在金融、矿业、农业、基建、电信等领域。

日本三井物产全球战略研究所此前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印度企业投资非洲制造业的典型策略是利用非洲市场向第三方出口。印度服装制造商雷蒙德公司2017年在埃塞俄比亚建立了其首个海外生产基地,利用埃塞俄比亚劳动力成本低和向欧盟等地区出口零关税的优势,向欧盟等地出口产品。

不过,印度商人在非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曾遭遇过攻击和驱逐,还发生过财产被没收的情况。1972年,生活在乌干达的亚洲人被当局限期90天内离境,当时乌干达的亚洲人绝大多数是印度裔。英国记者利斯托威尔在其著作中称,普通非洲人往往认为印裔奸诈狡猾,一些印裔商人因为放高利贷而声名狼藉。印裔社区在乌干达比较封闭,除了生意之外与当地人交往甚少。然而,在亚裔群体撤离期间,印度政府虽给予协助,但条件是入境者必须是专业人员或技工。

零售企业遭遇“垄断反噬”

据“泛非新闻网”报道,2024年,印非贸易额超过1000亿美元,印度成为非洲第三大贸易伙伴。然而,印度在非洲的商业经营也存在争议与挑战。

在帕特尔的超市隔壁,当地商户艾莎正搬运印度产的面粉。“他们给的价格比其他国家的商人低15%,但要求独家代理。”她抱怨道,“现在我想卖坦桑尼亚木薯粉,却被印度经销商威胁断货。”

这种“经济控制”引发争议:一是垄断反噬,南非德班爆发过抵制印度商铺的游行,抗议其掌控80%的零售业却拒绝雇用黑人;二是土地矛盾,莫桑比克农民指控印度农业公司以“荒地开发”名义强占传统放牧区。

印度企业在对非投资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项目推进效率不高、交付时间经常延误,这些短板是制约印度企业在非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印度海外基础设施联合公司承建的埃塞俄比亚Fincha糖厂,实际交付时间比预计晚了两年多。

分析人士认为,长期以来印度政府对非投资都没有明确的战略,在非投资项目规模相对较小,企业经营资质也鱼龙混杂。

在新冠疫情期间,印度血清研究所的表现,则让非洲国家深感失望。当时,印度血清研究所退出了向非洲供应新冠疫苗的谈判,时任非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恩肯加松称,印度血清研究所的做法非常不专业。这一事件也造成了当地对印度制造商的不信任。

帕特尔曾作为调解员,劝说新来的印度商户将30%的股份让渡给本地的合伙人,“不能再重复父辈的封闭模式了。”他说,“现在非洲年轻人要的是合作,不是施舍。”内罗毕印度商会外,一家印度人开的手机店打出“学徒计划”广告,承诺培训100名非洲青年学习手机维修。这或许暗示着印度商业网络的进化方向:从“家族闭环”转向“利益共享”,在非洲自主意识觉醒的时代寻找新锚点。

有分析人士总结称,印度商人在非投资还存在多种负面影响。印度商人在非洲形成行业垄断,长期来看,将阻碍非洲经济的多元化转型,让非洲在全球产业链中始终处于低端位置。印度企业的利润外流,使非洲无法将这些资金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育和医疗资源匮乏,都将制约非洲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印度商人在非洲经营也面临文化冲突,文化冲突的根源在于一些印度商人缺乏对非洲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就业歧视问题则影响了非洲社会的公平与稳定,这种歧视不仅伤害了当地员工的感情,还会导致人才流失,降低非洲民众对外国投资的信任度。

印度观察者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查卡拉巴认为,虽然印度与非洲经济联系紧密,但是印度在非洲的影响力仍有待提升。

卡拉巴举例称,在2015年第三届印度-非洲峰会举办近10年后,第四届印度-非洲峰会仍未能举行,而这期间,非洲与中国、土耳其、日本、俄罗斯、欧盟等多个合作伙伴都举办了峰会。(完)

SHINE精品饰品店在加德满都王宫大道隆重开业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南亚网络电视观点和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已获得点赞0
建议
顶部